组件测试
测试的目的是对电池的输出功率进行标定,测试其输出特性,确定组件的质量等级。目前主要就是模拟太阳光的测试Standard test condition(STC),一般一块电池板所需的测试时间在7-8秒左右。
以下计算100KW 光伏收益:
光伏倾角按照山东地区20°倾角计算。(实际收益以当地实际情况及政策为准)
具体收益按照以下自主投资模式计算:
1、自发自用,余电上网模式(自发自用80%,余电上网
20%);
注:水泥面屋顶按照20 度角计算约10000 ㎡/MW.
济南上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0.1MW 光伏项目收益分析
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
100KW 收益分析:
项目概述
安装容量100KW
光伏组件倾角倾角20°
安装区域约1000 ㎡
25 年总收益
按照自用电比例80%,上网比例20%计算,25
年总收益为295.43 万元
预计安装容量约100KW,由下表3-1 可以看出,光伏电站首年
实际发电量约为12.25 万kWh,按照白天自用电0.8 元/kWh 计算,
首年电费收益约为8.8 万元。
光伏组件运行1年和25年后的衰减率到底有多少?25年太久,现在可能还没有运行这么长时间的电站。按国家标准,晶硅电池2年的衰减率应该在3.2%以内。但目前这个数据还真的很难说,原因有三:
1)光伏组件出场功率是用实验室标准光源和测试环境标定的,但似乎国内不同厂家的标准光源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。那在A厂标定的250W的组件,到了B厂,可能就是245W的组件的。
2)现场检测所用的仪器度较差,据说5%以内的误差都是可以接受的。用误差5%的仪器,测2%(1年)的衰减,难度有些大,结果也令人怀疑。
3)现场的测试条件跟实验室的相差较大,正好在1000W/m2、25℃的时间太少了!所以,就需要进行一个测试值向标准值的转化,而输出功率与辐照度仅在一个很小的区间内正相关。如图2所示,即使在800W/m2时,也不是正相关的。因此,在转化的时候,肯定存在误差。
另外,很多组件出场可能就是-3%的功率偏差,还没衰减,3%就直接没了……
2EL测试
造成组件PID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:
系统设计原因:光伏电站的防雷接地是通过将方阵边缘的组件边框接地实现的,这就造成在单个组件和边框之间形成偏压,组件所处偏压越高则发生PID现象越严重。对于P型晶硅组件,通过有变压器的逆变器负极接地,消除组件边框相对于电池片的正向偏压会有效的预防PID现象的发生,但逆变器负极接地会增加相应的系统建设成本;
电池片原因:电池片方块电阻的均匀性、减反射层的厚度和折射率等对PID性能都有着不同的影响。
上述引起PID现象的三方面中,由在光伏系统中的组件边框与组件内部的电势差而引起的组件PID现象被行业所公认,但在组件和电池片两个方面组件产生PID现象的机理尚不明确,相应的进一步提升组件的抗PID性能的措施仍不清楚。
3电池片隐裂